近日,有市场消息称,基金、券商限薪已经开始,上限300万元,招商证券、博时基金等头部金融机构已经正式发文。尽管相关机构迅速否认了此消息,但公募行业可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降薪浪潮。
基金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员工薪酬福利全面缩水
2022年以来,在股市低迷、基金赎回压力加大的环境下,154家披露年报的基金管理人数据显示,2023年基金管理费收入同比减少108.97亿元,降幅约7.55%。公募基金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亏损,2023年和2022年的亏损金额分别高达4347.74亿元和14547.80亿元。
受此影响,多家基金公司不得不启动降本增效措施,员工的薪酬福利成为重点优化对象。一家公募基金人士透露,因公司连续两年利润大幅下降,员工今年的底薪、年终奖、福利全面下降。业内普遍预计,公募行业的降薪范围将涵盖中层部门领导,而顶流明星基金经理的高额薪酬恐怕也难以幸免。
头部金融机构率先接到限薪指导,300万成高管薪酬上限?
除了主动降薪,不少基金公司还面临来自监管层的薪酬限制压力。华南地区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关于基金、券商限薪的消息确有耳闻,上海一些头部金融机构已经接到限薪指导,限薪方案大多将员工年薪上限设定在300万至400万元区间。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密集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加强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严控过度激励行为。证监会于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督促基金管理人严格执行薪酬递延制度。中基协于2022年6月出台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则规定,基金公司应建立不少于3年的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制度,高管和基金经理的递延支付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
在此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纷纷与员工签署2024年度绩效考核合约。有业内人士认为,头部金融机构率先被传出限薪消息,很可能是在积极响应和落实监管政策,未来类似的薪酬管理措施有望在更多基金公司铺开。
基金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高质量发展成必由之路
受访人士指出,目前传闻中的300万元限薪上限针对的主要是高管及明星基金经理,但大部分基金从业者的薪酬水平尚未达到这一标准。不过,在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监管政策趋严的大环境下,公募基金的降薪步伐恐怕难以避免。
从更长远来看,频频传出的限薪消息凸显出基金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在此之前,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和盈利能力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员工薪酬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但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基金公司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整理薪酬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研和风控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业内人士建议,基金公司应当树立正确的业绩导向,将员工薪酬与长期投资业绩挂钩,避免过度激励和短期冲动。同时,还要加大对一线投研人员的薪酬倾斜力度,充分调动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预见,随着行业转型的深入推进,基金公司在薪酬福利方面的调整还将持续。尽管阵痛难免,但唯有如此,公募基金行业才能实现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巨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