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5G融合应用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工信部10月2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5G行业应用已覆盖76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累计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
而浙江省在5G网络建设、技术产业推广和融合应用创新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8月底,浙江省已建成5G基站24.89万个,居全国第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国省区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在浙江多地调研中也了解到,5G正加快融入浙江省发展的各个领域,全省5G行业应用覆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5G-A实现了更广泛的商用覆盖,轻量化、低成本的创新技术也让5G离现实生活更近了一步。
在5G商用的“下半场”,各个地方也迎来5G发展的新阶段。
移动通信十年一代,随着中国5G正式商用时间迈过5周年,以及5G-A的第一个版本已经完成冻结,5G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408.9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了69.6%,行政村5G网络通达比例超过了90%。
在这之中,浙江不仅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国省区第一,还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5G”和全国最多有人岛5G网络全覆盖,率先实现县级以上5G-A网络点亮,同时率先实现5G RedCap规模商用全覆盖。
在浙江的一些农村里,已经可以看到农民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远程田地的监测。以700MHz 5G网络为基础打造“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可减少人工日常巡田次数70%,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了35%,肥药施用次数降低20%。
“过去气象、土壤、虫害等农情信息都需要人工现场测报,现在只要靠田里的监测系统就能够实时上传到数字云平台上。”当地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展示,农民只要在田间拍一张照片,系统就可以快速识别,并在几秒内得到病虫害分析结果和相应的防治办法,让“手机种田”成为全新的耕作方式。
同时,5G RedCap规模商用也让5G应用变得更加轻量化、低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得起,也敢于尝试5G的融合应用了。
比如在5G电力虚拟专网的建设中,5G-A为5G电力虚拟专网提供了价格更低、功耗也更低的redcap轻量化模组(峰值功耗2W),对于电力业务场景的适配更加友好。
“当前,我国5G应用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高质量、低成本的融合终端成为5G应用规模化的前提。”中国信通院标准所无线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辛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5G商用五年以来,传统5G eMBB模组价格已从最初的2000多元降至300元左右。5G RedCap芯片的推出,又让5G模组价格进一步下降至200元以下。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芯片、模组价格有望持续下降,产业界对5G RedCap赋能千行百业寄予厚望。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已经在10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接下来将尽快出台“双千兆”网络发展接续政策,持续推动5G演进(5G-A)、非地面网络(NTN)等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同时,还会尽快出台5G规模化应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等相关的接续政策,持续打造高水平5G工厂,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
5G-A是当前最新、最快的移动通信技术,低空经济也是当前最热门的新兴产业之一。
“低空经济有潜力成为运营商5G下半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从无人机的远程实时操控、高清视频回传,到低空交通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都需要5G-A的技术支持。5G-A通感一体技术全天候、无死角、高精度、低成本的核心优势日益凸显,已成为构建全域连续感知低空网络的重要支撑。
在浙江,记者看到了5G-A与低空经济的融合,正在“解锁”出的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
其中,医疗急救已成为目前业内明确打造的十个低空经济典型应用场景之一。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一台从5G急救车上起飞的无人机,搭载的血液检测样本箱率先飞回医院大楼前的无人机血液配送站血液站,医护人员完成扫码操作后迅速取回血液样本进行提前化验,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不仅如此,5G急救车上的远程B超、VR探视系统、智真系统等,以及5G网关,有效支持急救车5G实时连线后端。
急诊医学专家、浙大二院副院长张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的医用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投入由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浙大二院共同建立,这也是全国首个无人机急救送血专用航线。当有紧急用血需求时,无人机携带血液从浙江省血液中心飞至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仅需5分钟。
“基层的卫生服务站的检测能力有限,有的站点可能还在山区,无人机送血也可以减轻老百姓的看诊压力。”张茂介绍,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开通多个站点,为基层卫生服务站提供无人机配送样本服务。
除此之外,低空物流、空巡综治、低空出行、智能巡检等应用场景也在陆续涌现出新的技术成果。比如在5G电力虚拟专网的建设中,无人机数智巡检可以赋能电网运维,帮助实现巡检效率与准确性、安全性的多重飞跃。
“大家不再必须爬高塔、跑电站了。”国网浙江电力信通公司通信服务中心副主任邱兰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无人机巡检往往采取人工控制或“蛙跳”式的半自动化巡检,受通信链路影响,一次仅能进行单一任务。而基于5G的大带宽和低延时特性,工作人员通过网联模块对无人机进行简单改造,即可实现无人机实时数据回传和联网控制,还能通过5G-A通感一体基站,对无人机执飞线路及配网空域开展监测预警,区域供电可靠性再度提升。
除了基础设施问题,低空飞行器规模化应用还要解决“飞得好”“管得住”的问题,怎么规划飞行路径、怎么避免拥堵、怎么防止碰撞,这些都要有可靠的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浙江多地完成了5G-A低空通感规模组网技术的验证,具备电子围栏的精准划定、复杂飞行轨迹的精准追踪以及连续跨区感知的无缝衔接等多个关键能力,可对多机型的无人机在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下进行全面监测。
毕奇指出,低空信息网络的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从目前商业分析来看,目前已知的商业应用还不足以有资金来支撑或建立一个独立的低空信息网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和经济所总工程师韦柳融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要根据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来进行适应性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例如现在5G通感一体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满足低空经济的感知精度要求,还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和测试验证。要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节奏,按需推进网络覆盖,探索商业模式,从而在商业上真正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接下来将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赵志国表示,工信部后续还将通过加强顶层谋划、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等,推动低空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