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门市民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创业者何伟不到一小时便完成了企业开办全套手续。这份“丝滑”体验的背后,是玉门市以数字改革赋能政务服务的实践缩影。“一件事”集成办、一网通办、“五减一容缺”改革、“标准地”改革、便民事项“跨域通办”,玉门正通过“颗粒度”更细的改革,塑造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独特基因。
“五减一容缺”政务服务的“速变密码”
“过去建筑设计图纸变更要跑四个部门、交十多份材料,现在市民中心一站式‘保姆级’服务,很快就完成办理!”甘肃能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员工王世福展示着变更后的图纸。这场“五减一容缺”改革,如同给政务服务做了一场“瘦身手术”:209项证明事项被取消,891份材料退出历史舞台,580项业务可“容缺办理”,97%的事项实现“立等可取”。更让企业和群众惊喜的是“一件事一次办”的创新——不动产登记与水电过户联动办理,社保医保跨省转移“指尖完成”,121份重复材料化作云上数据,办事时限从“按日计”压缩到“按小时算”。
信用赋能让“门槛”成为“跳板”
在玉门,信用不仅是道德标尺,更是发展的“加速器”。18个政务事项嵌入“信用+”场景,3980份承诺书构建起“守信畅行、失信受限”的生态。随着“双随机”监管以“信用分级”赋能,同一业态“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成为常态,企业对“突击检查”的焦虑,最终被“无事不扰”的安心所取代。
土地与项目的“精准联姻”
在玉门市三大工业园区,6860亩的“标准地”正静候36个项目入驻。这里没有冗长的审批拉锯战,有的只是“拿地即开工”的玉门速度。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图审查等12项服务由政府“买单”,入园评估、区域评审等十大举措为项目全程护航。而在“数字中枢”大屏上,土地资源与产业规划数据实时碰撞,生成最优项目落地方案。2024年全市123个重点项目中,752项审批事项已办结84%,企业从“跑部门”转向“拼进度”。
从“一网通办”到“信用快车”,从“标准地”供给到“数据联姻”,玉门用改革破题、以数字作答,让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为企业手中的一张证、群众心头的一份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