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环球时报社、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50大“新质生产力产业实践示范案例”,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凭借在技术能力、应用实践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人工智能”示范案例TOP5。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CMO张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AI不仅走进生活,走进生产,更走向科学,给科学研究带来无限可能。自2023年起启动全面智能化战略以来,华为云一方面从自身研发、营销、交付、供应链等多方面全面拥抱AI、加强AI应用;另一方面大力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此外还在AI生态构建、人才培养上进行大量投入。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CMO张鹏
从生活、生产到科学,AI打开无限可能
近年来,AI技术进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已经从工具形态进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张鹏指出,从近两年的AI应用探索中可以明显看出三个典型方向,一个是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一个是深入行业生产领域,全面革新行业的生产效能;另一方面,AI正在大步迈向科研领域,帮助破解前沿科学的难题。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获奖研究中都包含AI技术的参与,尤其是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药物研发、癌症治疗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AI不再仅仅是生活、生产力中的超级工具,而是科学研究中的新型“智力伙伴”,它带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作为将AI推向行业应用落地的践行者,华为云近年来也携手行业客户持续探索AI为行业应用带来的价值,目前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覆盖政务、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钢铁、铁路、自动驾驶、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气象等多个领域,包括科大讯飞、顺丰、腾讯音乐、海螺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也与华为云进行深度合作,共同促进AI大模型深耕行业、开花结果,彰显了中国式AI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更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样本。
另一方面,华为云也在积极推进AI for Science的探索实践,基于昇腾AI云服务,华为云打造了一站式AI4S科学计算平台,集成丰富的AI4S领域模型、工作流、工具等,助力敏捷科研创新。得益于持续的深耕,华为云也携手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机构,不断降低AI应用门槛,提升科研效率,加速产品创新,并已在药物研发、基因测序、医学研究、智慧农业、气象研究等领域深入探索AI与科学计算的结合。
自2023年启动全面智能化战略以来,华为云从自身实践和外部赋能两个层面推动AI落地应用。“首先,我们从研发、营销、交付、供应链到财务管理,全面拥抱AI,提升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持续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为各行各业提供多样化、可持续的AI算力支持。”张鹏表示。
产业协同,为AI发展解难题、做难事
AI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算力成本高、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场景难以匹配等。而人工智能的算力短缺问题在当下也显得尤为严峻。算力之于人工智能恰如电力之于电灯,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算力,再领先的AI也无法发挥效用,而伴随AI行业应用的普及,未来对算力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
华为云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华为云已在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安徽芜湖三地建立了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进一步提升了国内AI算力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技术创新方面,华为云通过CloudMatrix架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算力集群,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便捷、高性价比的算力服务。
张鹏强调:“华为云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解难题、做难事’。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坚实的AI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AI服务,既帮助头部企业训练大模型,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AI应用方案。”
AI的能力要走进千行万业,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可谓“为行业而生”。张鹏认为,盘古大模型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推动千行万业AI化的“解题工具”,“在煤炭、矿山、气象、医疗等领域,我们与合作伙伴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案例,证明大模型可以显著提升行业效率,帮助客户解决长期存在的痛点难题。”
除了算力焦虑外,还有很多的软件方面、系统方面、数据方面的难题在制约AI走向产业化。张鹏强调,破解这些难题光靠华为一家不行,需要构建AI生态圈协同发力。因此,华为云与各行各业的伙伴一起基于华为云提供的AI基础设施、盘古大模型等来训练行业及场景大模型,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中进行了很多探索、沉淀了很多方法,为行业企业走向智能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
对于未来AI的发展方向,张鹏表示,AI不应是专属于少数人和大企业的工具,而应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让AI技术像水电一样,成为一种普惠型的云化基础设施,帮助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具备技术能力的大企业,华为云提供训练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则提供标准化的基础模型和算力租赁服务,让更多企业都能享受到AI带来的红利。
他呼吁,头部科技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推动AI技术的普惠应用,让更多中小企业和普通用户能够无门槛地使用AI工具,“AI是新的生产力,但更是新的普惠科技。大公司要有大公司的姿态,愿意帮助中小企业一起成长,推动整个社会的智能化进程。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坚定携手生态伙伴一起破解难题,中国的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上一定大有希望。”
中国的AI产业已经从早期的“技术狂热”阶段,走向了“应用深耕”的新阶段。“每一年都是最好的时代,但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张鹏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