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63%,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身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过去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如何守护大国粮仓?新的一年,又将有哪些良种良法良技布局和规划?日前召开的中国农科院2025年工作会议对此进行了解答。
科技小分队服务支撑粮食丰收
“过去一年,我院成果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2项、主导品种18个、主推技术24项,支撑农业稳产保供更加有力。”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方面,中国农科院18个产业专家团派出48支科技小分队、近2000人次,奔赴全国28个省市服务支撑粮食丰收专项行动,组织“田间课堂”等技术培训千余次。具体来看,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新疆、内蒙古、吉林等主产省应用超4500万亩,在新疆伊犁十万亩片区增产21.5%,克服黄淮海区不利气候实现夏播玉米亩产超吨粮;小麦品种“中麦578”年推广面积942万亩,居全国第四,在河北邢台开展万亩示范,创一年两熟区高产纪录;小麦条锈病分区域综合防治技术得以推广,实现大面积防病保产;构建跨境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有效遏制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向我国粮食主产区扩散蔓延。
在助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方面,该院突破提质固氮耦合增产技术,推广ARC功能微生物菌剂,在全国17个省230个示范点实现大豆和花生分别平均增产15.1%和19.5%;在长江流域推广“中油杂501”油菜品种100万亩以上,虽遇“大冻”之年,依然稳产高产。
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方面,过去一年,中国农科院研发推广豇豆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蓟马虫害的防效可达85.7%;“华西牛”实现年生产冻精1000万剂,冻精市场占有率达22%;构建戈壁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新体系,在新疆和田万亩基地集成应用,实现生产成本节约28%、蔬菜亩产增加40%。
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创新方面,2024年,中国农科院育成高油高产大豆“中豆51”、耐盐碱小麦“航麦802”和耐盐碱油菜“中油351”等新品种。同时,该院打造了盐碱地节水控盐与生态治理的“鄂尔多斯模式”,千亩方试验田实现轻度盐碱地玉米增产15%。
强化战略性重大科技攻关
2025年,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强化战略性重大科技攻关成为中国农科院的重点部署,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将大规模应用示范。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种业创新攻关方面,中国农科院将加快高油高产大豆、抗虫耐逆高产高蛋白玉米、优质高产水稻等作物重大品种培育,强化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加强节粮高效优质生猪、肉羊和优质抗病肉鸭等畜禽新品种培育。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技术攻关上,该院将强化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支撑,加快形成高质量成果;提升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更好支撑耕地用途动态监测;突破盐碱地产能提升技术,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盐碱耕地的治理模式;研发集成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和南方酸化耕地消障提质治理技术。
加强生物安全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中国农科院将强化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和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以及水稻稻瘟病和“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建立西北、西南、华南区域重大入侵物种监测阻击主动防御体系。
现代设施与智能农机装备同样成为研发重点。据了解,新一年,该院将强化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设施攻关与集成,助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同时,力争突破人工智能底盘技术,加强AI场景化赋能,促进智慧农业技术迭代与系统集成。
《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