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快科报,懂你更懂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 - 正文

晨读北北:生活的智慧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4-12-31 09:46 阅读量:12690   
导读保持一颗平常心,接受普通、面对普通,凡事有自己的节奏,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孩子长成了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常常语出惊人,我则越来越体会到“文化反授”,即孩子的话语常常启发大人,反向教育父母。 有次我去学校,碰到他课间在走廊上很悠闲地拿着...

保持一颗平常心,接受普通、面对普通,凡事有自己的节奏,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孩子长成了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常常语出惊人,我则越来越体会到“文化反授”,即孩子的话语常常启发大人,反向教育父母。

有次我去学校,碰到他课间在走廊上很悠闲地拿着南瓜杯在喝水,那一刻,我很具象地看到了——松弛感。我非常羡慕他,我45岁后才稍微有点感觉的东西,他小小年纪就已轻松拥有。我回想起自己的高中时光,课间总是看着窗外的杉树发呆,心事重重,想着这次测验能不能考到前十名。“前十名”,我苍白的高中生活在记忆中似乎只剩了这三个字。没有基因传承,那孩子的松弛感来自哪儿呢?我想一是性格,二是价值观。

小伙从小凡事不求最好,差不多就行,用他自己的话说,“80分万岁”。他的字典里没有“前X名”。他上初中时我曾想激励他努力些,名次往前点。他却说:“我不跟女生比,在男生中领先就行。”我一时无法反驳,因为他这个分类听着有道理。后来我看到一些国家的中学开设男校女校,原因之一是同龄男女生的大脑发育程度不同。且在同一所学校,也有男女生教材和考核区别对待的。根据性别特点来制订学习目标及考核学习成果,也是一种教育观。小伙无师自通地重新分类自己所在的评价体系,是给我反授的第一课。

小伙初二暑假参加了一个海外游学项目,和同伴们在斯坦福的大草坪上悠闲地躺了一下午。回来后我问他,对世界顶级名校印象如何?他淡淡地说,就这样。我想起朋友的孩子,也是初二,去了同样的游学项目,逛了几所名校后就确立了“梦校”,从初三开始发力,后来考上了“梦校”。人和人真是不同。随着长大,小伙对上名校看得更淡,有一天他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呢?名校就算侥幸考上,进去了也累。”我说:“因为能和更优秀的人同行啊,名校的学生一般而言更努力更自律。”“那为什么要跟更优秀的人同行呢?我做个普通人不好吗?”他继续追问。“是的,普通人也很好,你努力了就好。”我怕谈话继续下去会陷入“优绩优主义”陷阱,匆匆结束了。“普通人也很好”,这是小伙给我反授的第二课。

小伙给我上的两课让我陷入沉思。我是个从小追求前几名,但凡有考试连附加分都不放过的人,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也会继续反思,还有哪儿可以做得更好。我一直追求更好更优,可我的幸福感明显弱于孩子。现在想来,“80分万岁”,怎么就不好了。就像电影《好东西》里的小女孩所说,“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怎么可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接受普通、面对普通,凡事有自己的节奏,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